本次讀書小組討論進度是韋伯《經濟與社會》的第八章「政治共同體」第四節 ~ 第五節
(中文版230-246 英文版913-926)
- 時間:2009年 12月18日 Fri 1830-2100
- 地點: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R101釣魚台研討室
- 討論範圍:《經濟與社會》的第八章「政治共同體」第四節 ~ 第五節
教育部顧問室補助推動人文社會學科學術強化創新計畫經典研讀活動(97年度、98年度、99年度)
報告人:鄭祖邦(佛光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時間:2009/10/30 1830-2130
地點: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R101釣魚台研討室
討論範圍:Economy and society :” Political Communities”
Ch9-2:”Stages in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Asssociation”
Ch9-3:”Power Prestige and the Great Powers” (Pp.904-912)
本次讀書會一開始延續討論上次讀書會內容,在「政治團體的本質和合法性」的章節中,韋伯也提到共同體、個體與生命之間的相互關係。他指出共同體對個體的強制,說明個體在團體利益下最終被期望去面對死亡,而死亡賦予政治共同體一種特殊的激情(pathos),並且建立了共同體持久的情感基礎(emotional foundation)。韋伯也提到記憶共同體(community of memories)的概念---共同體命運(政治的生死鬥爭)的集體記憶(joint memories)其影響超越文化、語言與族群的共同體,並構成了「民族意識」(national consciousness)的決定性因素。
經過上述的討論,本次讀書會將開始進入「政治的結合體化發展階段」的討論。何謂結合體化?
隨著日益和平和市場不斷擴大的現代國家,政治團體的發展必須對合法暴力的壟斷化,換言之,在現代國家的概念中,這種壟斷視為有形的暴力的任何合理性的最終源頭(資本主義→理念型→現代政治的共同體)。對於權力的威望與「強權」的討論,韋伯指出所有政治的實體(Gebilde)都是暴力的實體,也就是說政治的實體是在不同的規模上對外的暴力機構(自主主義的、擴張的)。威望的要求是政治實體其權力的動力,為何要求威望(非理性因素)?基本上可以從兩個條件來看:(1)要求威望是因為外在的、直接的經濟利益有關。(2)權力的擴支,意旨統治其它政治實體的權力榮譽。
2009年 (98年度) 討論內容 1127Ch9-1:” Nature and Legitimacy of Territorial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Pp.901-904)
本次讀書會為98年度第一次進行,由
其次,韋伯對於政治共同體「分離」的討論,大約可以分為兩項。(1)韋伯指出一個政治共同體與「家戶」(household)、「鄰里的結合」(neighborhood association)、「經濟利益取向的結合」分離。用「分離」這個字詞是因為透過分開與比較可以使這個獨立的政治共和體更加獨立。一個政治共同體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必須對領土及臣民有序支配的強制維持(透過有形的強制力)。2、有形的強制力量只能被一個共同體所壟斷,因為有形的力量在過去是分散的,現在只能被一個共同體壟斷。3、政治權力的組織化壟斷。4、政治共同體對領土支配的持久與公開存在。(2)政治共同體不僅是一個「經濟團體」(economic group)。政治共同體具有安排事務的價值體系,而不僅是對財貨與服務的直接經濟配置。
此外,在此章節韋伯也討論「共同體」、「個體」與「生命」這三者之間的關聯。韋伯指出共同體對個體具有強制作用,個體在團體利益下最終被期望去面對死亡(如精忠報國,個體能夠貢獻最大的東西就是生命)。其次,死亡賦予政治共同體一種特殊的激情(pathos),並且建立了共同體持久的情感基礎(emotional foundation)。另外,韋伯也討論「記憶共同體」,所謂記憶共同體係指共同體的命運(政治的生死鬥爭)的集體記憶(joint memories)其影響超越文化、語言與族群的共同體,並構成了「民族意識」(national consciousness)的決定性因素(如忠烈祠的重要性)。根據上述,不同於過去,現代政治共同體地位是透過「威望」(prestige)與「信念」(belief)而建立。對於正當性的討論,意旨合法性─有形的外在制度(如法律秩序)。正當性是建立在共同體成員的信念(相信)上,而成員的信念會賦予威望。總而言之,對韋伯而言,政治共同體的創始為偶發狀態,而後就需要面對持久的問題。對此韋伯所重視的是,支配組織的持續經營以及正當性的信念如何維持。
鄭祖邦 |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 | 助理教授 | 有參與97年度讀活動 |
葉永文 | 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社會學系 | 教授 | 有參與97年度研讀活動 |
吳宗昇 |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 | 助理教授 | 有參與97年度研讀活動 |
黃敏原 | 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社會學系 | 助理教授 | |
林錚 |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 | 助理教授 | 有參與97年度研讀活動 |
林惠利 | 佛光社會學研究所 | 碩士生 | 有參與97年度研讀活動 |
張淑華 | 佛光社會學研究所 | 碩士生 | |
許文豪 | 佛光社會學研究所 | 碩士生 | 有參與97年度研讀活動 |
陳建至 | 佛光社會學研究所 | 碩士生 | 有參與97年度研讀活動 |
曾雅芬 | 政大國發所 | 博士生 | |
鄭冠榮 | 政大國發所 | 博士生 | 有參與97年度研讀活動 |
黃信洋 | 政大社會學研究所 | 博士生 | 有參與97年度研讀活動 |
邵允鐘 | 政大法律所 | 博士生 | |
林峻達 | 台大政治學研究所 | 碩士生 | 有參與97年度研讀活動 |
曾恩賜 | 東吳社會學研究所 | 碩士生 | 有參與97年度研讀活動 |
魏龍達 | 東吳社會學研究所 | 碩士生 | 有參與97年度研讀活動 |
陳詩珊 | 政治大學國發所 | 碩士生 | |
陳吟貞 | 佛光大學社會系 | 學士生 | |
王姍喬 | 佛光大學社會系 | 學士生 | |
政治作為志業可以帶來的內在愉悅,是使人覺得自己擺脫日常庸碌刻板的權力感。志業政治家需要什麼樣的人格條件,他才能承擔起權力帶來的責任?韋伯提出熱情、判斷力、責任感三項特質,並指出虛榮是判斷力最大的敵人 。道德和政治的關係是什麼?韋伯延續馬基維利的看法,認為在社會分化之後,一套道德標準是無法運用在所有的社會領域之上的。韋伯不認為絕對倫理「要就全有,不然全無」、無條件地、全然放棄尊嚴的倫理可以用在政治,因為絕對倫理不計後果。而心志倫理與責任倫理是兩種根本互異、具有無法調合衝突性的行為準則。
本次讀書會進入細部的討論。鄭冠榮為大家說明韋伯如何討論職業政治家的來源、各種特殊政治家的類型,以及英美的政黨政治。討論中大家注意到「群眾政治家」的charisma意涵,鄭祖邦老師提醒大家在西方的歷史脈絡中,修辭學對於政治扮演重要角色。西方有以公共演說說服大眾的政治傳統,而演說經常有煽動的成分。林竣達報告〈批判的決斷論:韋伯的「生活經營」的哲學〉這篇論文時,認為批判與決斷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不易化解的緊張關係。鄭祖邦老師認為決斷本身沒有理性與否的問題,有成員則認為雖然決斷本身與理性無涉,但是韋伯要強調的似乎是先有對於現實的清楚認識,才能在多種方向上進行價值的決斷,或許這也是張旺山老師所謂的「批判的決斷論」。
下次讀書會將邀請清大哲學所張旺山老師,為大家進行韋伯的專題演講,精彩可期。
報告人:佛光大學社會學系鄭祖邦助理教授
文化大學中山所博士生林奕辰
時間:2009/2/27 1830-2130
地點: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10教室
討論範圍:Weber, Max. 1994. "The Profession and Vocation of Politics." Pp. 315-320 in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edited by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