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人:佛光大學社會學系鄭祖邦助理教授
文化大學中山所博士生林奕辰
時間:2009/2/27 1830-2130
地點: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10教室
討論範圍:Weber, Max. 1994. "The Profession and Vocation of Politics." Pp. 315-320 in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edited by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以下整理大家的討論內容。
- 從封建社會到現代的重大改變,其中之一國家壟斷「正當性的武力」。而且,只有國家這個組織有權力剝奪人的生命。
- 韋伯建立支配的三種理念型(真實世界中並不存在完全相應)。由於對理性化與官僚化極度擴張趕到憂心,韋伯寄望於charisma的出現打破理性的牢籠。或許期待英雄的出現,是德國民族的個性。
- 組織社會學奉韋伯為經典,但其實韋伯對於組織、官僚制度充滿批判。
- 反省啟蒙理性,純粹制度的建立不可能解決一切,統治者的人格因素就支配而言相當重要。一人統治仍然在現實政治上具有意義。
- 社會行動是以主觀意義做為支撐,因此韋伯不談支配的合法性而討論正當性(支配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行動)。對他而言重點是「支配的心理基礎」,正當性的信念來自於個人的主觀意義。
- 祖邦老師認為韋伯反對啟蒙理性,或許是因為這是法國的產物。從路德的新教開始談現代性的興起,有重新評價德國在西方文明地位的用意。
- 在支配社會學中,「如何維持支配,持續經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主題。
- 歷史的推進雖然是由利益所推動,但理念、主觀意義才真正決定了歷史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