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讀書會
報告人:佛光大學社會學系林錚助理教授
時間:2008/10/24 1830-2130
地點: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10教室
討論範圍:Weber, Max. 1994. "The Nation State and Economic Policy." Pp.8-14 in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edited by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由於韋伯「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這場演講,牽涉到許多德國於1895年前後具體的現實處境,鄭祖邦老師特別從韋伯全集中找到當時的地圖,讓大家更有歷史感地理解韋伯。透過地圖,大家感受到德意志剛建立起的年代,所面臨的地緣政治的危機,也更清楚知道韋伯演講所大聲疾呼的名言:「一個德意志國家的經濟政策,只能是一個德國的政策;同樣,一個德國經濟理論家所使用的價值標準,只能是德國的標準」
本次讀書會繼續由佛光大學的林錚老師為大家導讀,範圍從第五頁進行到第十五頁。以下簡單羅列葉老師所說的幾個重點。
- 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決定人口與民族的結構變遷。一般想法認為土地貧瘠會使得人口外移,但事實上大莊園區人口下降,反倒是貧瘠地區人口增多。一個重要的問題:人口下降的是哪一個階層,那個階層從人口上升中受益?
- 離開莊園區的是日耳曼人,大量移入的波蘭人使得容克階級受益。
- 日耳曼人離開莊園不是因為物質條件不佳,而是因為作為日只能終身為奴。追求「自由」才是導致遷移的原因(韋伯強調觀念、主觀意義的重要)。整個過程是大眾心理學的問題。
- 波蘭人適應力強,需求極低。
- 民族之間的競爭,未必是較優越的一方勝出。波蘭人雖然落後,但卻因為更能適應惡劣的環境逐漸蠶食德國東部地區。
- 韋伯主張兩個對策:(1)關閉德東邊境;(2)收購東部土地為國有。
- 為什麼可以有以上兩點主張,因為德國是一個民族國家。什麼是經濟政策的價值判斷標準?經濟政策只能是國家的經濟政策。
本次的讀書會,深入文本進行討論,大家比對英文、法文、德文、中文四種版本,以期更精確地掌握韋伯的思考。下次讀書會將於11/21舉行,請大家繼續踴躍參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